一、疾病概述
定义: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。该病是一种食源性、散发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,具有极高的死亡率。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,患病动物的粪、尿、乳、粘液以及眼鼻、生殖道的分泌物均含有本菌。
流行情况:
李氏杆菌病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,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。由于该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,包括消化道、呼吸道、眼结膜及受伤的皮肤等,因此,在养殖密集、环境卫生条件不佳的地区,该病更易于流行。特别是在一些饲养管理不善的养殖场,李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往往较高。
此外,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,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日益频繁,这也为李氏杆菌病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。近年来,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加强疫情防控、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努力,但李氏杆菌病在某些地区的发病率仍然较高,对养殖业的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。
二、病原学特征
病原描述: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
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李氏杆菌病的病原,其形态、大小及染色特性如下:
形态与大小: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为革兰阳性,不抗酸,无芽孢的球杆菌。菌体两端钝圆,稍有弯曲,有时成弧形,多单在,有时排成“V”形或栅状。老龄培养物或粗糙型菌落的菌体可形成长丝状,长达50~100um。本菌大小为0.4~0.5um×0.5~2um,也有说法称长0.5~2um,宽0.4~0.6um。
染色特性:革兰氏染色阳性,老龄培养物可转为革兰氏阴性。
生存环境
李氏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,其存活能力和对消毒药的敏感性如下:
存活能力:在土壤中,秋、冬时期李氏杆菌能存活5个月以上,在潮湿的土壤中能存活11.5个月,在干土中能存活2年以上。在粪便中,李氏杆菌在湿粪中能存活16个月,在干粪中能存活2个月以上。此外,李氏杆菌在冰块内能存活5个月到928天,在青贮饲料、干草、饲料中能长期存活,具体存活时间受饲料类型影响,在骨肉粉内能存活4~7个月,在皮张内存活62~90天。该菌对盐和碱的耐受能力也较大,在pH9.6的10%食盐溶液中能生长,在20%食盐溶液中可经久不死。
对消毒药的敏感性:李氏杆菌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强,100℃需15~30分钟、70℃需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。用琼脂培养物制成的菌液,在60℃~70℃经5~10分钟、55℃经1小时可杀死该菌。但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,2.5%石炭酸溶液5分钟、2.5%苛性钠溶液或2.5%甲醛溶液20分钟、75%酒精75分钟、2%石炭酸、70%的酒精5分钟、2%氢氧化钠、2%福尔马林25分钟均可杀死此菌。不过,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李氏杆菌。
血清型与亚型
血清型与亚型: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。
猪的感染类型:猪以1型多见,其感染类型可分为子宫炎型、败血型和脑炎型。
三、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
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
仔猪:
多发生败血型,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,口渴,食欲减少或废绝,体温明显升高。部分表现为僵硬,咳嗽、腹泻、耳部发绀。
脑膜炎型症状包括运动不协调,前肢僵硬,后肢麻痹,不自主的后退或无目的乱跑,头颈后仰。有的发生痉挛,口吐白沫,四肢乱划。
成年猪:
以脑炎症状为主,表现为意识障碍,运动失调,做圆圈运动,或无目的的行走,或不自主后退,视力障碍,吞咽困难。
有的成年猪表现四肢麻痹或四肢不断的划走,阵发性痉挛,口吐白沫,全身强直,最后衰竭死亡。
妊娠母猪:
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,但易发生流产。
猪李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
败血型:
肝脏可见多处坏死灶,呈灰白色。
脾脏、肺脏、心肌、淋巴结等也可发现较小的坏死灶。
脑膜炎型:
脑膜充血、水肿和发炎。
脑脊髓液增多,浑浊。
脑干,特别是脑桥、延髓和脊髓变软,有化脓灶。
其他病理变化:
病例组织学检查,发现脑内炎性细胞浸润,形成血管套现象,脑内出现空泡。
心外膜间皮细胞发生肿胀,其中存在大量单核细胞、淋巴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。
肝细胞发生肿大,淋巴结被膜下的淋巴窦发生扩张,髓质发生水肿。
肺脏出现小叶性肺炎病变,脾脏发生灶性坏死,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。
四、诊断方法
初步诊断:根据发病情况、临床症状(如发热、消瘦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粪便异常、中枢神经症状以及妊娠母猪的流产和胎儿畸形等)和剖检病变(如脑膜充血、水肿,肝脾肿大、坏死等)进行初步判断。
实验室诊断
1. 细菌学检查:采集脑脊液、血液、脑组织、脾脏和肝脏等进行镜检和分离培养。取肝、脾、脑组织等涂片、革兰氏染色、镜检,可以见到革兰氏阳性,呈V形排列的小杆菌。
2. 动物接种试验:用病料或24小时纯培养菌接种于家兔或豚鼠眼内,或接种于幼兔耳静脉、小鼠腹腔内,观察其反应以进行诊断。
3. 免疫血清学诊断:采用荧光抗体法可做快速诊断,此外也可用凝集试验、补体结合试验、放射免疫测定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血清中是否有抗体。
五、防控措施
饲养管理:加强饲养管理,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和清洁饮水,增强猪群的抵抗力。同时,做好粪尿处理,减少饲料和环境中的细菌污染。
环境卫生:搞好环境卫生,定期消毒,消灭鼠类、啮齿类动物,防止其传播病菌。可使用2%火碱、10%的石灰水等对猪舍进行消毒。
引种与驱虫:坚持自繁自养,不从有病猪场引种。必须引进时,要做好隔离检疫。同时,定期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,防止其成为传播媒介。
六、治疗与康复
治疗方案:猪李氏杆菌病的治疗需尽早进行,可采用链霉素、青霉素、磺胺类药物、氟苯尼考注射液、盐酸土霉素、长效盐酸土霉素、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。同时,配合解热镇痛、抗炎、脱水等对症治疗措施。对于脑炎症状明显的猪,治疗意义不大,可直接淘汰。
康复管理:在康复期,要加强病猪的营养支持,提供充足的饮水和优质的饲料。同时,保持环境舒适,减少应激因素,促进病猪的恢复。
七、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
研究进展:近年来,在猪李氏杆菌病的病原学、流行病学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。例如,通过基因测序技术,可以更准确地鉴定李氏杆菌的血清型和亚型;通过研发新的疫苗和诊断试剂,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效果。
未来趋势:未来,猪李氏杆菌病的防控技术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控策略的应用,包括加强饲养管理、改善环境卫生、提高疫苗免疫效果等。同时,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,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将不断涌现,为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。然而,也需要关注病菌的变异和耐药性问题,以及全球贸易和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等挑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