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背景与起因
中美关税战的本质是两国在经济、技术和战略领域的深层博弈。
贸易失衡与技术竞争: 美国长期对华贸易逆差(2024年逆差达3829亿美元),尤其在高科技领域,中国“2025制造计划”被美方视为威胁。
政治与战略诉求: 特朗普政府推行“美国优先”政策,以关税为工具施压中国调整经济政策;拜登政府延续部分关税,并扩展至新兴技术领域(如2024年对电动汽车电池加征25%关税)。
地缘政治因素: 2025年4月,中方将贸易战与军事谈判挂钩,要求美军停止在南海、台海的军事行动,凸显争端背后的复合博弈。
(二)主要事件与时间线
时间节点 | 事件概述 | 影响 |
---|---|---|
2017年8月 | 美国启动“301调查”,指控中国强制技术转让 | 贸易战导火索 |
2018年7月 | 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%关税,中国对等反制 | 贸易战全面爆发 |
2019年5月 | 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%关税 | 冲突升级,覆盖几乎所有中国输美商品 |
2021年1月 | 拜登豁免部分消费品关税,但保留对华25%基础税率 | 政策延续与调整 |
2025年2月 | 特朗普以芬太尼为由对华加征10%关税 | 新一轮关税战开启 |
2025年4月 | 双方互征84%-125%关税,中国实施稀土反制 | 贸易近乎停摆,涉及农产品、高科技等多领域 |
(三)当前状态
税率水平: 美国对华商品综合税率达145%(基础税率+叠加关税),中国对美国商品税率达125%。
影响范围: 涉及农产品(大豆、猪肉)、工业制品(钢铁、汽车)、高科技产品(芯片、新能源)等。
经济冲击: 美国消费者每年因关税多支出数千美元,中国对美出口下降37%(2025年一季度数据)。